近年来,我校科研工作一直坚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向着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进军。学校通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聚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推进成果转化,在科研项目立项、科研平台建设、高水平论文发表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组织地科研”不断结出硕果。2022年,学校科研工作获得多项突破。
科学研究稳步推进
2022年,申报科研项目累计38批次,59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132项,较2021年增幅达57%。结题验收项目48项。新立各类项目172项,科研经费3791.3万元,涉及纵向项目87项,经费1998.9万元;横向项目85项,经费1792.4万元。参与高水平项目获得新突破,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我校主持的“其他Cas家族基因编辑新工具挖掘”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获得405万元资金支持;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玉米温敏无雄穗基因Tvt2的克隆和功能分析”,资助经费323万元,实现新突破。
科研平台捷报频传
新增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和天津市主要农作物智能育种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我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增加一倍,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获得零的突破。
天津淡水产品精深加工科研试验基地、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天津)2个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入选国家项目库;京津冀鲜食玉米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生猪(华北)健康养殖工程与装备科研基地建设项目正在申报。
新增产学研联合体4个,紧密合作的产学研联合体达到29个。充分利用和发挥西青大学科技园和天津市高教科技园平台资源,组织4家企业入驻西青大学科技园,面积1200平方米,9个创业项目计划入驻天津市高教科技园,面积达3600平方米。
科研成果再有斩获
成果登记5项;专利授权105件,其中发明专利57件,发明专利占比明显提升。转让或实施许可专利、软件著作权64件。获天津市专利转化专项资助100万元。
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2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农学、动科、食品、园艺学院教师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影响因子10分以上高水平论文10余篇,特别是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猪病流行病学与疫苗创制团队在经典传染病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达到38.637。
科技人才持续涌现
2022年度,147人次入选各级各类专家库。包括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评审专家2位;国际标准化人才库4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专家42位;天津市绿色食品综合审查专家20人;天津市农业保险专家库专家15位等。
社会服务亮点纷呈
通过共签协议、实地考察、制定方案、精准帮扶等多种形式,实现天津市科技帮扶产业和区域全覆盖,辐射甘肃、青海、新疆、福建、云南、河北、海南等近20个省市,遴选“农业科技帮扶成果”51项。127位专家入选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27位入选农业科技特派员,59位入选津甘第三批“双地科技特派员”。获批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资助项目5项,东西部协作项目2项,优秀农业科技特派员19项,经济薄弱村及示范村项目6项。入选专家人数和获批资助项目均居全市前列。
学报影响力稳中有升
《天津农学院学报》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2年版)中影响因子为0.576,提升了0.153。学报录用论文120篇,增加20%,出版4期,刊发82篇。通过学报的发行,我校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与覆盖面不断增加,年访问量近1万次。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投入,全面支持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