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天津市科技局相关要求,现对我校联合申报2022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项目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2日。
联系人:边嘉宾 意见受理电话:022-23792176 电子邮箱:tnkejichu@163.com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鲤鲫鱼等粘性卵脱粘技术与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体系创新研究与应用
2、提名奖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主要完成人(贡献排序):
金万昆、陈成勋、金华、孙学亮、张韦、高永平、朱振秀、杨建新
4、主要完成单位(贡献排序)
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天津农学院、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5、提名者:天津市宁河区科学技术局
二、项目简介
项目针对鲤鲫鱼等产粘性卵鱼类苗种产业化生产中的受精卵大批量自然脱粘、规模化孵化的世界性技术难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与应用。期间,项目组开发和集成了亲鱼培育技术、人工催产和产后恢复技术,粘性卵自然脱粘技术,苗种早繁技术,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工艺,创新出布卵池底部搭建“沉积卵-底隔离层”的批量化自然脱粘和使用“家鱼孵化环道”高密度流水孵化粘性受精卵新技术,并进行了技术工艺的优化和提升,建立了鲤鲫鱼等粘性卵脱粘技术与规模化鱼苗生产技术体系。
项目构建了以工厂化繁育车间特色建设为基础,种质资源保存库为根本,优质养殖用水管理为前提,生产技术规范为主体的粘性卵脱粘孵化工艺技术体系,形成了稳定的粘性卵大批量自然脱粘、规模化苗种孵化生产技术工艺,并于2017年应用生产实践,在鲤亲鱼一次催产360组,鲫亲鱼一次催产2800组的批量下,达到了布卵池每m2水面自然脱粘受精卵60万粒,一个生产批次自然脱粘受精卵3.5亿粒的生产指标,比传统脱粘方法(100万粒/批次)提高了350倍;实现了环道中每m3水体孵化受精卵550万粒~700万粒,一个环道一批次孵化粘性卵1亿粒~1.5亿粒生产指标,比传统鱼巢孵化提高了1000倍。以该创新发明技术为核心,对育种生产各环节进行技术改进与创新,建立了从“亲本保种选育、亲鱼产前产后强化培育、批量化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自然脱粘、环道高密度流水孵化、孵化水温调控”到“苗种绿色培育、优良苗种集约化打包装运”的优良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日供应优质苗种3亿尾,生产季节40天内集中批量化生产优良苗种60亿尾的生产能力,较传统生产提高了30倍,不仅有效推动了优良苗种的“北鱼南调”,还保障了根据全国不同地域淡水养殖的苗种需求,适时批量化供给。
三、主要技术支撑材料
1、代表性论文1:
鲤、鲫鱼受精卵自然脱粘技术的研究/中国水产
作者:金万昆、朱振秀、王春英
2、代表性论文2:
亚硝酸态氮对鲤鱼孵化的影响/河北渔业
作者:孙少起,孙茜,任光懿,任东悦,陶宗龙,陈成勋
3、代表性论文3:
钙、镁离子对鲫鱼受精卵孵化率及畸形率的影响/河北渔业
作者:孙少起、孙茜、刘春玲、任光懿、陶宗龙、陈成勋
4、代表性论文4:
钝顶螺旋藻对“中科3 号”异育银鲫生长、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
影响/饲料工业
作者:孙学亮、杨树元、毕相东、刘波、陈成勋、郭永军
5、代表性论文5:
高效微生态制剂对主养长丰鲫池塘藻相的影响试验/科学养鱼
作者:张韦、戴媛媛、吴会民
6、代表性专著6:
津新鲤2号养殖技术要点/中国水产
作者:金万昆、郝文珠、杨建新、高永平、朱振秀、俞丽、赵宜双
7、代表性专著7:
津新鲤2号/中国水产
作者:金万昆、赵建英、杨建新、高永平、朱振秀、俞丽
8、代表性专著8:
金万昆论文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金万昆、沈俊宝、王民生、赵建英、高永平
9、授权实用新型1:一种鱼类粘性卵大批量脱粘装置
授权号:ZL201922458718.6
权利人: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
发明人:金万昆、金华、付连省、高永平
10、授权实用新型2:一种鱼类受精卵批量化孵化装置
授权号:ZL201922458680.2
权利人: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
发明人:金万昆、金华、付连省、高永平
11、授权实用新型3:一种养殖池水体的多功能处理系统
授权号:ZL201721010942.3
权利人: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
发明人:金万昆
12、企业标准:淡水鱼粘性卵脱粘孵化技术规范
标准编号:Q/TJHX 018—2020
权利人: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
发明人:金万昆、朱振秀、金华、高永平、杨建新、俞丽、韩亮
六、完成人情况
1. 金万昆,男,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大专,研究员
项目主持人,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技术路线并组织实施本项目。在第1、2、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1、6、7、8、9、10、11、12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1作者。
2. 陈成勋,男,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学士,研究员
在第2、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4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5作者;是附件2、3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6作者。
3. 金华,男,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硕士
在第1、2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9、10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2作者;是附件12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3作者。
4. 孙学亮,男,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硕士,高级实验师
在第1、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4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1作者。
5. 张韦,女,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学士,研究员
在第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5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1作者。
6. 高永平,男,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大专,工程师
在第1、2、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6、7、9、10、12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4作者;是附件5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5作者。
7. 朱振秀,女,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大专,工程师
在第1、2、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1、12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2作者;是附件6、7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5作者。
8. 杨建新,男,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中专,工程师
在第1、2、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6、7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3作者;是附件12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5作者。
七、完成单位情况
第一完成单位: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
本项目是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在历经几十年六个阶段对鲤鲫鱼等粘性受精卵脱粘、孵化技术的探索和积累的基础上为满足全国各地集中批量化苗种需求下达的。项目期间开展鱼类亲鱼培育及产后恢复、粘性卵人工自然脱粘技术、苗种早繁和批量化苗种生产等各环节的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粘性卵大批量化脱粘孵化工艺技术创新体系。项目研发内容和技术完整成熟,稳定应用于苗种生产和推广。项目技术指标、工作指标达到国际先进。
项目期间累计生产推广淡水粘性卵鱼类鱼苗77.93亿尾,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393.57万元,创利润508.28万元。项目建立18个示范推广基地,通过鲤鲫鱼优良苗种提供方式,将苗种推广到全国27个省市区,实现社会产值499.2亿元,新增效益9.36亿元。
项目研发的各项技术工艺先进实用,提高了苗种生产率和产量,辐射带动了优良苗种在全国不同地区的推广养殖,同时项目形成的苗种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可有助于在科研育种单位推广应用。
第二完成单位:天津农学院
1.参与了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的制定,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技术人员对鲤鲫鱼苗种早繁技术的工厂化鱼苗技术进行研究和指导
3.组织技术人员对鲤鲫鱼粘性鱼卵脱粘技术的关键环节进行试验并指导技术报告的编写。
4.负责鲤鲫鱼养殖示范的水质检测、养殖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
第三完成单位: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1.参与了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的制定,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技术人员对鲤鲫鱼苗种早繁技术的工厂化鱼苗技术进行研究和指导
3.负责鲤鲫鱼养殖示范的水质检测、养殖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
科技处
202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