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天津市科技局相关要求,现对我校联合申报2022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项目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2022年8月18日——2022年8月25日。
联系人:边嘉宾意见 受理电话:022-23792176 电子邮箱:tnkejichu@163.com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天敌昆虫蠋蝽人工饲料繁育关键技术创新与聚集性诱剂应用
2、提名奖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公益类)二等奖
3、主要完成人(贡献排序):
邹德玉、吴惠惠、许静杨、徐维红、李海燕、王丽、张华颖、庞建伟
4、主要完成单位(贡献排序)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北林新苑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天民蔬果专业合作社
5、提名者: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二、项目简介
以虫治虫的害虫生物防治是解决化学杀虫剂使用导致的害虫抗药性增强、转基因抗虫作物使用寿命缩短、污染累积、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争端等一系列问题的有力措施。蠋蝽可有效控制菜青虫、甜菜夜蛾、棉铃虫及美国白蛾等多种农林害虫,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然而扩繁成本高、对害虫防效低、增效技术缺乏等学科和产业问题阻碍了蠋蝽规模化繁育及应用的进程。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自2012年起,开展了蠋蝽人工饲料与基于聚集性诱剂的增效技术研发,取得以下成果:
(1)国际上率先应用营养基因组学及营养蛋白质组学方法改良人工饲料,揭示了营养对蠋蝽适宜性影响的分子机理,为蠋蝽规模化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国际上首次研发出蠋蝽无昆虫成分人工饲料,解决了其对昆虫源的依赖难题,使用人工饲料饲养蠋蝽的成本降为用柞蚕蛹饲养蠋蝽成本的66.57%;
(3)国际上最先明确了蠋蝽聚集性信息素成分为反式-2-己烯醛、反式-2-己烯-1-醇、苯甲醛及苯甲醇,比例接近于40:10:1:50,创制出蠋蝽聚集性诱剂,填补了我国在天敌昆虫聚集性信息素研究领域的空白;
(4)构建了基于聚集性诱剂的增效技术体系,累计应用2.33万亩次,节本增收2334万元,新增收入8904万元,对靶标害虫的防效提高11.7%-18.6%,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SCI论文7篇、中文论文5篇、第26届国际昆虫学大会海报1篇;
(5)该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现点/发明点/创新点:
(1)国际上率先应用营养基因组学和营养蛋白质组学方法对蠋蝽人工饲料进行改良,阐明了营养对蠋蝽适宜性影响的分子机理,为规模化繁育蠋蝽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国际上首次研发出天敌昆虫蠋蝽无昆虫成分人工饲料,解决了蠋蝽对昆虫源营养的依赖难题,为组建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提供了新的生防产品;
(3)国际上最先开展蠋蝽性信息素研究,研发出蠋蝽聚集性诱剂,构建了基于聚集性诱剂的增效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在天敌昆虫聚集性信息素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促进果蔬粮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及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主要技术支撑材料
1、代表性论文1:
Taxonomic and bionomic notes on Arma chinensis (Fallou) (Hemiptera: Pentatomidae: Asopinae)/Zootaxa
作者:Zou Deyu, Wang Mengqing, Zhang Lisheng, Zhang Ying, Zhang Xiaojun, Chen Hongyin
2、代表性论文2:
A meridic diet for continuous rearing of Arma chinensis (Hemiptera: Pentatomidae: Asopinae)/Biological Control
作者:Zou Deyu, Wu Huihui, Coudron Thomas A., Zhang Lisheng, Wang Mengqing, Liu Chenxi, Chen Hongyin
3、代表性论文3:
Performance and cost comparisons for continuous rearing of Arma chinensis (Hemiptera: Pentatomidae: Asopinae) on a zoophytogenous artificial diet and a secondary prey/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作者:Zou Deyu, Coudron Thomas A., Wu Huihui, Gu Xishu, Xu Weihong, Zhang Lisheng, Chen Hongyin
4、代表性论文4:
Nutrigenomics in Arma chinensis (Hemiptera: Pentatomidae: Asopinae): transcriptomes analysis of Arma chinensis fed on artificial diet and Chinese oak silk moth pupae/PLoS ONE
作者:Zou Deyu, Coudron Thomas A., Zhang Lisheng, Wang Mengqing, Liu Chenxi, Chen Hongyin
5、代表性论文5:
Performance of Arma chinensis reared on an artificial diet formulated using transcriptomic methods/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作者:Zou Deyu, Coudron Thomas A., Zhang Lisheng, Gu Xishu, Xu Weihong, Liu Xiaolin, Wu Huihui
6、代表性论文6:
Differentialproteomics analysis unraveledmechanisms of Arma chinensisresponding toimproved artificialdiet/Insects
作者:Zou Deyu, Coudron Thomas A., Wu Huihui, Zhang Lisheng, Wang Mengqing, Xu Weihong, Xu Jingyang, Song Liuxiao, Xiao Xuezhuang
7、代表性论文7:
Identification and field verification of aggregation-sex pheromone from the predaceous bug, Arma chinensis/Chemoecology
作者:Wu Huihui, Coudron Thomas A., Zhang Lisheng, Aldrich Jeffrey R., Xu Weihong, Xu Jingyang, Wang Haifeng
8、代表性论文8:
应用蠋蝽聚集性诱剂防治美国白蛾/植物健康与病虫害防控
作者:邹德玉,张礼生,吴惠惠,徐维红,许静杨,刘晓琳
9、授权发明专利1:一种蠋蝽性诱剂及其应用
授权号:ZL201811318049.6
权利人: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发明人:邹德玉, 吴惠惠, 张礼生, 陈红印, 徐维红, 刘晓琳
10、授权发明专利2:一种用防御素基因检测昆虫自残率的方法
授权号:ZL201310032089.5
权利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邹德玉, 陈红印, 张礼生, 王树英, 陈长风, 王孟卿, 刘晨曦
11、授权发明专利3:一种用精液蛋白基因检测昆虫卵孵化率的方法
授权号:ZL201310031405.7
权利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邹德玉, 陈红印, 张礼生, 王树英, 陈长风, 王孟卿, 刘晨曦
12、授权发明专利4:一种用卵黄原蛋白基因检测昆虫产卵量的方法
授权号:ZL201310031934.7
权利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邹德玉, 陈红印, 张礼生, 王树英, 陈长风, 王孟卿, 刘晨曦
13、授权发明专利5:一种用热激蛋白83-1基因检测昆虫产卵量的方法
授权号:ZL201310031961.4
权利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邹德玉, 陈红印, 张礼生, 王树英, 陈长风, 王孟卿, 刘晨曦
14、授权发明专利6:一种用热激蛋白90基因检测昆虫产卵量的方法
授权号:ZL201310031965.2
权利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邹德玉, 陈红印, 张礼生, 王树英, 陈长风, 王孟卿, 刘晨曦
15、授权发明专利7:一种用精液蛋白基因检测昆虫产卵量的方法
授权号:ZL201310032009.6
权利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邹德玉, 陈红印, 张礼生, 王树英, 陈长风, 王孟卿, 刘晨曦
16、授权发明专利8:一种用气味结合蛋白15基因检测昆虫自残率的方法
授权号:ZL201310032095.0
权利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邹德玉, 陈红印, 张礼生, 王树英, 陈长风, 王孟卿, 刘晨曦
17、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一种人工饲料包装装置
授权号:ZL201220382214.6
权利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邹德玉, 陈红印, 张礼生, 王树英, 陈长风, 王孟卿, 刘晨曦
五、完成人情况
1、邹德玉,男,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在第1、2、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1、2、3、4、5、6、8、9、10、11、12、13、14、15、16、17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1作者;是附件7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8作者。
2、吴惠惠,女,天津农学院
在第1、2、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7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1作者;是附件2、9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2作者;是附件3、6、8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3作者;是附件5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7作者。
3、许静杨,女,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在第1、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8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5作者;是附件7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6作者;是附件6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7作者。
4、徐维红,女,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在第1、2、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是附件8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4作者;是附件3、5、7、9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5作者;是附件6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的第6作者。
5、李海燕,女,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在第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由第三方评价证明材料支撑。
6、王丽,女,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在第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由第三方评价证明材料支撑。
7、张华颖,女,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在第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由第三方评价证明材料支撑。
8、庞建伟,男,天津北林新苑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在第3创新点中做出贡献,由第三方评价证明材料支撑。
六、完成单位情况
第一完成单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技术方案制定、组织与具体实施。自2012年1月起,陆续开展蠋蝽营养组学研究、人工饲料改良与评价、聚集性信息素分析、增效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是创新点1、2、3的主要完成单位。支撑材料为:附件1-25。
第二完成单位:天津农学院
主要负责蠋蝽聚集性信息素研究与聚集性诱剂创制。协助开展蠋蝽营养组学研究、人工饲料改良与评价、增效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是创新点1、2、3的重要完成单位。支撑材料为:附件2、3、5、6、7、8、9、18、19、20、22、23、25。
第三完成单位: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蠋蝽及增效技术体系在蔬果粮害虫绿色可持续治理中的示范推广应用。是创新点3的重要完成单位。支撑材料为:附件18和25。
第四完成单位:天津北林新苑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负责蠋蝽及增效技术体系在林木害虫绿色可持续治理中的示范推广应用。是创新点3的重要完成单位。支撑材料为:附件18和25。
第五完成单位:天津市天民蔬果专业合作社
主要负责蠋蝽及增效技术体系在武清区及周边地域的示范推广应用。是创新点3的重要完成单位。支撑材料为:附件18和25。
科技处
2022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