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军,天津农学院研究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领域为水稻遗传育种,服务方向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与品种推广。长期以来团队坚持“三点合一”和“精品科技”的发展理念,将水稻产业痛点、科技制高点、工作重点有机结合,培育精品和极品科技成果。
在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科技浪潮中,精准定位有重大科学技术产品产业价值的科技方向,前瞻敏锐地明确水稻产业的三大痛点:高产更高产、优质更优质、种植更方便,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聚焦国际国内前沿,杂交稻对标国家杂交水稻中心,优质稻紧盯日本,直播稻瞄准美国,三十多年如一日咬住不放,聚精会神、奋勇拼搏,水稻育种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为解决吃饱、吃好、好种易管等水稻产业重大问题做出了应有贡献。
打造一流创新团队,薪火相传
刘学军研究员从事水稻育种事业三十余年,担任天津市水稻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天津市农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试验站站长(已卸任)。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入选天津市杰出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天津市劳动模范。团队现有成员19名,其中博士14名,硕士4名,国务院特贴专家2名,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2名。团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天津市第一批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
潜心研究三十余载,披荆斩棘
团队水稻育种工作开始于90年代初,团队组建伊始就迎难而上,选择将三系杂交粳稻育种作为主攻方向。团队以研究BT型不育系的混杂退化作为突破口,针对产量优势不强、米质不优等杂交粳稻育种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长达8年的科研攻关。经过南繁北育,于2001年育成了华北稻区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3优18,该品种在国家试验中较对照增产14.6%,居第一位;9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高抗条纹叶枯病,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综合性状非常突出,通过审定后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迅速大面积推广,成为当地主栽杂交粳稻品种,推广面积占当时全国杂交粳稻面积的20%。3优18获得2005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继3优18之后,团队育成的10优18、5优360、金粳优11号等也成为黄淮稻区、中早粳晚熟稻区主栽杂交粳稻品种,完成的成果“杂交粳稻种质创新及应用”获2015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积极探索创新突破,再攀高峰
优质粳稻育种国际领先。形成了研发一批、应用一批、储备一批的优质小站稻品种创新新格局,为小站稻振兴提供充足的、多样性的品种储备。育成的优质食味小站稻品种津稻9618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金稻919荣获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最新育成的超优质小站稻品种:金香玉稻、津越之光、金晶一誉、金香小新、津门丝苗等系列新品种综合性状全面超越稻花香、越光、一誉、小新、秋田小町等知名优质水稻品种。
杂交粳稻育种国际领先。杂交粳稻种质创新及应用成果经谢华安院士和陈温福院士领衔的专家组鉴定,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天津超高产育种实现重大突破,育成系列吨粮稻杂交粳稻品种,2021年吨粮稻5号在天津实打实收亩产达1049.15公斤,每亩比主栽品种增产249.21公斤,增产幅度达31%。国际上率先提出充分挖掘融合籼粳有利基因选育籼粳兼用型超级杂交稻的育种理念,育成了一批籼粳兼用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在籼稻和粳稻区均展示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2021年8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李鸿忠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调研中指出,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科技特别是种业科技优势,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抗除草剂直播稻育种全国第一。育成的非转基因抗除草剂常规粳稻金粳818、津稻565、津稻372等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金粳818是当前黄淮稻区主栽品种,引领全国直播稻育种方向。2012年以来,已大规模开展针对全国主要稻区(共3亿亩左右)的抗除草剂直播稻育种。
积极探索基础科研新方向。直面水稻生产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耐极端低温和高温、耐储存、高异交率、优质食味等重大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调控机制研究;利用多基因转基因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制了富含白藜芦醇、丹参素、类胡萝卜素的水稻新种质;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了系列除草剂抗性阈值增强、抗性种类增多的水稻抗除草剂新种质。相关研究成果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数项、发表于《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Methods》《Genes Genomes Genetics》等国际期刊,为水稻产业升级转型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硕果累累
承担国家及天津市项目5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一等奖3项(均为第一完成人)。育成国审品种35个,市审品种15个,适宜种植区域覆盖京津唐稻区、黄淮稻区、江淮稻区、东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等我国主要水稻产区。育成品种累计种植7000万亩,增产稻谷17.5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5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小站稻振兴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