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现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天农农产品加工中外(中俄)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天津市131创新团队负责人,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PI,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农学会副理事长,《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研究与开发》、《Future Postharvest and Food》等多个学术期刊编委。作为一名教师,他孜孜不倦投身教育事业,精心培育满园桃李,用行动诠释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师德师风的教育理念;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他对待科研工作严谨求实,不断创新,甘心奉献促发展,原创性引领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关键科学技术攻关。
授业解惑,孜孜不倦育桃李
张民,从事教育事业20年来,承担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主持或参与高等学校特色一流本科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建设,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主编、副主编及联合主编出版教材5部,发表多篇教改论文。张民在教学工作中,精心设计教案及课程思政内容,把握教学节奏,引导同学主动、深入思考,注重课堂互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其所教授的课程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喜爱。
在学生眼中,张民不仅是要求甚高的严师,也是诙谐幽默的良师,更是平易近人学识渊博的益友。他对学生的谆谆教导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课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创新大赛中也经常能够见到他耐心指导学生的身影。在学院学业导师制的活动中,尽心尽力帮助学生,从解答学业难题,指导毕业论文到生活上的关心关怀。
学术严谨,科研创新无止境
张民对待科研工作严谨求实,兢兢业业,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凭借着对科研的执着和热爱,张民围绕目前我国食品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致力于“天然,营养,安全的功能性营养配料”的开发,形成了“功能配料生产和应用技术研究”、“天然活性物质及其营养调控研究”等研究特色与优势,从功能配料的绿色高效制造和营养功能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食品制造与加工的国际竞争力。
张民及其团队在食品功能因子现代高效分离和绿色制造技术、稳态化及缓释递送技术、品质分子修饰技术以及健康产品营养功能评价关键技术等方面拥有较多创新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近年来依托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重点实验室、天农农产品加工中外联合研究中心、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及主持国家“十四五”、“十三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项目课题及重大横向课题等项目支撑,以“食品化学与食品营养应用基础研究”、“食品营养功能配料开发与应用”、“食品加工功能配料开发与应用”等为研究方向,以枸杞、粗老茶、大蒜、燕麦、麦胚、小麦麸皮、海参、泥鳅、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玉米蛋白等加工副产物及动物资源的高附加值加工利用为重点,在活性多糖、蛋白及小分子活性物质等的分离制备、分析检测、功效评价、加工适应性及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实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已有授权专利3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0余篇;制修订国家标准28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10项;研创黑蒜、阿胶糕、膳食纤维、小分子肽、脂肪模拟物、减肥降脂和降血糖等健康食品50余种,产生经济效益100亿元。
求真务实,甘心奉献促发展
张民认为做好科研的重要条件,要从内心“热爱”,保持“客观”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严守学术道德,摒弃社会上出现的科研“不正常”现象,担当“责任”、坚守“道德”、克服“浮躁”、守住“寂寞”、思维“灵活”、远离“迂腐”,并不断鼓励学生们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提升科研起点。在培养学生端正学术态度积极探索的同时,张民还身体力行地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传承中国传统优秀品质,彰显着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风范与姿态。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张民还致力于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第五届学科评议组生物与农学组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天津市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农学会副理事长,《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食品研究与开发》等多个学术期刊编委等社会服务工作,产学研研究以及乡村振兴服务等工作。
张民总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他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两句话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