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网站
 首页 | 部门概况 | 理论学习 | 科研平台 | 科技项目 | 合作交流 | 科技成果 | 专家团队 | 科技政策 | 下载专区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专家团队>>专家风采>>正文
驰而不息,善作善成--周文礼
2024-04-26 15:38     (点击: )

周文礼,1992年参加工作,科技处处长,水产学院二级研究员,先后获评“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天津市中青年骨干人才”全国海洋渔业资源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水产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中国藻业协会专委会委员。

躬耕不辍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从教31年,“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基本原则,“教学-教学生学”作为基本遵循。形成并坚持“课堂五段制”融合“头脑风暴”、“创意无限”等手段和实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初到学校伊始,了解到学生考取高水平院校研究生的难度很大,通过积极拓展渠道,加强沟通联系,创造机会让学生在高水平平台展示自己。一起研究目标高校的优势特色,共同分析存在的瓶颈问题,制定针对性学习方案。考研率逐年提升,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培养的一大批学生作为引进人才在中科院、水科院、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水平院所任教、任职,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人才

坚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不断提升自己业务水平,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0余篇,承担天津市重大教学改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等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5项,主持获得省部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多次获得本科生、研究生优秀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跨界融合的外行水产求索者

入职水产学科伊始,周文礼面临着“完全不懂水产、完全没有做过技术应用”两大窘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在前辈和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跑遍天津市所有涉农区县基地,向一线要答案。结合自己环境和浮游生物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微藻和浮游动物培养的技能,提出了环境-浮游生物-水产经济动物间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主线,以及水产生物饵料培养技术的应用研究主线。通过小微藻,融入水产大世界,以外行人的视角,外行人的方法,开启了外行人的水产科研之路。

通过多年学习和不断积累,在渔业生态系统中营养盐和有害物质上下行效应,浮游生物相互作用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成功将群感效应理论引入水产领域藻菌关系的研究,发现了AHLs调节微生物致病性和微藻生物学功能方面的作用和调控机制。从生物代谢产物入手,用化学生态学的方法,使复杂的、难以准确解析的生物间相互作用得以定量研究,为后续类似工作开辟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

水产生物饵料开发和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攻克了微藻分离纯化、种质保存、营养配方、养殖模式、环境控制、规模化养殖、活性成分解析、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难题,筛选和培育水产生物饵料11种,解析了小球藻CGF成分组成,实现了小球藻异养工业化生产。蛋白由40%提升到65%,叶绿素由3.5 mg/g到4.2 mg/g,藻密度由自养3000万/mL到百亿/mL,生物质干重由2 g/L到120 g/L,生长周期由360 h到96h。实现了微藻全产业链生产,并应用于高密度轮虫、卤虫培育,轮虫密度由平均3000 ind/L,到最大24000 ind/L,平均16000个/L;卤虫蛋白、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提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资源和技术支撑。成果在天津、山东和海南应用,出口至东南亚各国。

天道酬勤,持之以恒和脚踏实地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承担完成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91项登记科研成果7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1项;成果在天津、山东和海南应用,出口至东南亚各国;新增利润10990.84万元,出口创汇1494.37万元;主持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人才计划、“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计划“天津市中青年骨干人才计划全国海洋渔业资源评估专家委员会等。

不忘初心的服务社会践行者

“位卑未敢忘忧国”,积极投身校企、校院、校地合作,推动校企共建天津市科研平台3个;与中科院等共建人才培养和产业基地14个。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培训技术人员1200余人。

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扶贫,覆盖天津市全域、雄安新区、甘肃省永登县、山东、广西等10多个省市,通过送技术、送苗种、送设备等服务,提升帮扶对象脱贫致富的能力。建立微信群,实行24小时响应机制,发放技术资料近万份。其中自主研发的“智慧种养互作系统”落地雄安新区,“泥鳅高密度健康养殖”落地甘肃永登县,为解决当地百姓就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源支持。

坚定不移的团队建设倡导者

作为渔业环境生态团队带头人,充分发挥自身领头雁作用,把个体优势发展为群体优势,在示范引领和“传帮带”学校贡献智慧和力量。

团队成员实行“三维一体制”。从管理、研究内容(方向)、基础应用转化三个维度,在坚持环境因子-浮游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生物研究链条和技术开发链条主线基础上,团队成员在研究内容上拥有各自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管理维度和基础应用转化维度是上下游关系。

镶嵌组合式团队构建模式,让每个人发挥自己最优势的方面。团队成立以来,3人到国外高等学府学习1年以上,2人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2人入选天津市131层次人才计划,所有成员均获得了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承担完成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登记科研成果7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91余项,培养研究生、本科生1200余人。

文读百遍义自见,时刻保持外行人饥渴学习的态度,以坚定的信念,明确的方向,驰而不息,方能善作善成。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天津农学院科技处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23792176